23考研双非三无人员一战华科计算机复盘贴

上周很多学校的复试结果陆陆续续都出来了,看到了知乎推送的很多经验贴,对于他们成功我感到羡慕与敬佩,同时也深谙23考研中我的不足。

看多了成功贴难免总会把自己代入胜利者的视角,有时不妨看一些别人走过的弯路,同时审视自身是否存在同样的问题,希望我的23考研之路中的惜败经验对你有所帮助。

一、基本信息
我本科是一所双非信息安全专业,无科研无比赛,无高绩点(3.08/5),挂过一门java,本科经历十分拉闸,考研之前基本是混日子。虽然本科不是计科科班,但是通识课都学过(虽然学的不怎么样,跟零基础差别不大),因为对网安方面不是很感兴趣,最后小跨华科计专。

初试成绩
微信图片_20230402164916.jpg

复试成绩
复试成绩.jpg

与最后一名差0.43分落榜,终归是差了点运气(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复习不到位,考研忌靠运气),初试四门、复试四门,无论哪个部分多一点分就录上了,虽然有点可惜,但是也认了。

二、备考全程
1.信息搜集
最开始下定决心和开始考研是2022.3,开始在知乎、某站、某 看一些经验贴,大部分人都提到过王道,就去搜了下,公众号的各种信息都挺全的,应该还有一些别的机构也会整理这些内容,但是我没看过,也可以看看。

2.择校
刚开始时的目标并不明确,但是想通过考研翻身,摆脱本科的咸鱼身份。

因为本科就是双非,如果再考一个双非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吸引力,研究生生活大概率应该还是混日子,再加上自身的一些名校情结,思来想去,想考985又不是太敢,又观摩了几所211,直到九月也一直没有确定下来(现在看来还是早点确定目标,高目标意味着更高的压力,当然也有更多的动力和更充分的准备),最终在报名的时候决定冲一手梦校❀科,顺便在最后三个月给自己加个压。

当然❀科也是我在众多985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一个,最大的原因是因为❀科复试中面试只占比20%,对于我这样的三无人员太友好了,复试没有那么多主观评价,全靠实力硬刚(当然了,最后还是没刚过hhh)。

❀科计专初试考数一英二408,复试四个部分:四选二笔试(40%)、C/C++机试(20%)、面试(20%)、英语对话(20%),这些也都能在往年的复试细则上看到。

3.备考科目
最开始就选择了408,因为考408的院校太多了,就算不知道考哪所学校,到九月再决定也问题不大。

最开始想报学硕,就准备的数一英一,同时也可以向下兼容。但是中期的时候想法发生了点改变,可以说是目标更明确了,不想走学术道路,研究生毕业只想找个班上,最后决定考专硕。

考专硕也是在学完概率论之后决定的,如果让我改考数二,会觉得很可惜,之前学了很久的概率论白学了,所以还是决定继续数一,11408和21408都可以选择。其实英语对我来说问题不是很大(尽管四六级都没过500),英一英二都可以,加上很想去武汉,最后选了❀科的奇葩组合(如果想给自己留后路,就算考不上还准备调剂的,一定不要选21408,不能调11408还得跟22408竞争,吃亏的很)。

4.初试准备
3月的时候干劲十足,但是后面直到暑假课开始多了起来,学校事情也多,加上三分钟热度那个劲一过,就开始划了很多水,原定的暑假前数学第一轮和408第一轮都没有完成,导致后面的进度也一拖再拖,总体进度巨慢,跟暑假才开始区别不大。

(1)数学
因为基础很差(高数92/85、线代90、概率81,学校出题还巨简单的那种,可以说全是考前突击才没挂科),所以第一遍基本只是看看网课,做的题也不多。到六月底第一轮结束,只做了张宇30讲课后的习题、配套的300题、几十道660。因为觉得进度慢了,然后赶紧开始了36讲,学36讲的时候30讲的内容已经忘得差不多了,现在看来是基础没打牢,刷题量不够,知识点自然也没记清楚。

学高数18讲的时候也是磨磨蹭蹭,学了两个月才学完,一直到九月才开始线代9讲,十月十号左右学完概率9讲,因为划水+赶进度,期间刷题量也没上去,只做了36讲课后题、1000题的部分高数和线代、880的部分线代,概率一点额外的题都没做(到这里能看出来,数学只考了102也是罪有应得的)。

强化结束紧接着做历年真题,从07年开始做(现在看来,如果时间不够充裕,做十年真题已经够了,因为真题很多都已经见过,做多了其实很浪费时间),做了大概二十天,每天就是上午模拟,晚上改错题(因为下午还有408真题,可以看出来政治和英语完全没分配什么时间,没把握住两门公共课考前抱佛脚的大好机会)。

后面开始做模拟卷,跟做真题时的时间安排一样,因为十一月底疫情小区封控(我在外面租房子住),后面学校又开始封控,没法在图书馆熟悉的环境学习,在家开始摆烂(总共十天左右的时间一点考研的东西没看),最后模拟卷只做了部分李6、部分张8、部分李4、部分张4(一定要多做模拟卷,多见新题,当然前期的刷题量也要上去,不然做新题不会的时候基本上也是做一道补一道题的死空子,我觉得对于应变能力的提升帮助不大),几乎都只做了一半。考前一周又忙着背肖四和英语作文,数学基本没碰(罪过罪过),手感消失的差不多了。

到了考场上其实就挺慌得,高数其实学的还可以,除了级数选择日常不会,大题曲线曲面积分的部分有点忘了,其他答的还可以。但是线代和概率部分不会的太多了,尤其是选填,以前好像都没见过的题型(不知道是我忘了,还是因为刷题量少没见过),半蒙半算写完,空了好几个,去写后面大题,线代大题还好,第一问配方法(但是当时已经慌了,前面很多不会,时间也很紧,当时还在想这问怎么出的这么简单,事实上,卷子上还是有简单题的),概率也很常规,但是因为一些细节问题可能也就得了一半的分。到最后快没时间的时候实在没办法了,回去蒙选择,蒙了4道对了3道(幸运女神眷顾了,要不是因为这15分蒙对了,应该初试90的线都过不了),填空没办法也蒙不对,最后到时间草草交卷了。

初试之后其实一直在担心数学能不能过线,客观题对答案扣了25分,主观也写得很烂(当时慌得很,感觉自己写的没什么对的),不知道过程分能给多少。好在最后还有102,其实只要敢写,过程分还是给的很足的。

数学是考的最烂的一科,所以我写在最前面了,如果按照网上很多大佬经验贴写的那样按部就班的学,我相信大部分人最后考个120分左右问题都不是很大,相信自己,及时修正错误就可以了。

(2)408
408的基础也很差(DS72、组原80、OS79、计网66),所以三月就开始了,跟数学一样,种种原因导致进度缓慢,七月中旬才看完第一轮。第一轮忙着看课,只做了王道后面的选择题,大题一点没碰,从数据结构开始因为代码能力很弱就没准备做大题,结果后面几门的大题也都懒得做了,开始赶进度,408的内容太多了,一定要安排好前期的规划,不然一直就是赶进度赶进度赶进度。

因为前几个月战线拉得太长了,第二轮开始的时候数据结构已经忘得差不多了,跟重新学一遍的感觉一样(我曾经看到一个经验视频,up说他每天学四门,这样就不会发生学一门忘一门的事情,如果没那么多时间,其实每天学两门,两天一个周期也可以,我觉得这个办法还是挺好的),第二轮主看书,把忘得知识点从新拾起来(大题还是懒得做),这个过程可能持续到了差不多到九月多(?),具体时间记得不太清楚了,只记得后面又过了一遍王道的思维导图,结束之后差不多把408哪个知识点在哪本书哪个部分都记下来了,接下来就是做套卷查漏补缺了。

跟数学开真题的时间应该差不多,开始做408真题,因为前面也没有做大题,代码题依然不会,基本上每年的代码题都是空着,后面才找时间解决(因为C语言基础巨差,学代码题跟背英语作文一样,只懂个原理,读代码的时候可难受,学数据结构之前一定要好好学一遍C语言),其他三门的大题做起来其实还行,有的题不会,但是知道考的是哪,就可以一点一点解决(408一定要过足遍数,知道什么知识点在哪里)。最后模拟题因为摆烂,也只做了两套,刷的题不太够,考试的时候选择题错了很多。

因为学的还可以,上考场之后答起来不是很慌,不像数学那样,答起来差不多都知道在考什么,而且出题老头手下留情,代码题出了个傻瓜遍历。

但是第二天对答案之后才发现,大题的细节点实在是太多了(不愧是408),这扣一点那扣一点,最后扣了有14分,选择题对了一下王道众筹的选择题答案,最后估计大概有118,但是不知道是哪又扣了5分,只有113,还是有点失望的。

(3)政治
政治从九月开始看徐涛强化课(真的强推,看涛涛讲课不只是学了考研政治,还学了很多其他的,尤其是马原,学了之后感觉世界都明朗了),因为时间都分给数学和408了,只有晚上有点时间看看课画画书,也没赶上刷题。

到十一月肖八出来之前才把1000题除了思修的部分写完(总共只写了一遍),也差不多才把徐涛看完(为了赶进度只有每天吃饭的时候看看,一天两顿饭,能看个一个半小时,但其实作用也不大,看完讲的什么都忘了,到后期直接啃纸质知识点就可以了),后面还想看看腿姐技巧课,但是太长了,一节课俩小时,看了几节课就没看了(时间够,放松的时候可以看看,可以顺便回忆知识点)。

然后就开始做肖八、看腿姐那本知识点小册子(忘了叫什么)、最后做肖四,可能也是刷题量的原因,最后选择题只有37,可以多买点套卷,只做选择题。

到最后十天左右开始背肖四,真是段痛苦的回忆。硬背了几天,背了两套半,实在硬磕不下去了,开始看空卡的带背和她整理的答案、模板,说实话,当时觉得还不如从一开始就看空卡,硬背真的难受,事实证明卡子妈还是牛的,考试的时候靠她整理的内容大题拿了32,其实已经不少了。

因为数学和408是大头,所以政治尽可能做到高效,只做该做的就行了,多刷刷选择,多看知识点,千万不要沉迷看课,最后背肖4,拿70问题不大,也完全够了。

(4)英语
我的英语底子自觉一般(四级498、六级460),所以从三月开始背单词,用不背单词app背,一天大概能背60新词+复习,总共200多单词左右,持续整个三月,后面就断断续续的,到九十月份做真题的时候还没过完一遍大纲5.5k的词(这个一定要坚持,不然…可能不太好,对我来说其实影响不大)。

三月初的时候看过一段田静长难句,但是看了十几天之后觉得有点无聊,句式都能看个差不多,但就是单词不认识,后来就没看了,直接去背单词(可以看看长难句分析来检测一下自己英语能力怎么样,觉得简单就不用在这上面浪费时间)。

真题在九月份才开始(其实当时还是有点慌的,网上铺天盖地都是“英语真题九月了只刷了两遍可以吗”这样类似的言论,现在看来完全没必要担心这个),从10年开始做,把时间都分给别的科了,也有点懒得看英语阅读,到考前还有近两年的没做。事实上英二确实很简单,只背单词就可以了,但是英一可能要多下点功夫。

英语最没计划好的是作文,临考三天才把模板整理出来,也没背完,写的时候直接把背的最熟的硬套上去了,血泪教训是一定要早点整理早点背。最后客观题扣3.5,翻译大差不差是满分,剩下15分左右全扣大小作文上了(恨)。

总结
初试备考全程目标不明确,状态懒散(暑假的时候甚至一周七天要休息三天),执行力也不是很强,导致我感觉那几个月好像一直在赶进度,到后期也无法周全所有科目,导致最后初试分数不高。

5.复试
从初试结束到复试有90天时间左右,边担心数学能不能过线边摆,浑浑噩噩过了50天,最后总复习时间大概40天。

(1)四选二笔试
四门分别是数据库、汇编、算法、系统结构。本科学过数据库和汇编(虽然学的稀烂),加上很多经验贴推荐这两门,总体不难理解,就是知识点较多,最终选了这两门。

从最开始看某站上的网课,到后面觉得来不及了开始看ppt,看书,多看几遍书,多刷点题问题就不大。也可以在 上买些真题(实际上就是买个安心,真题整理的稀碎,但是可以进个资料群,里面有很多东西还是有点用)。

最重要的还是多刷题,因为复习时间紧迫,sql好多比较绕的查询语句我都没有弄懂,而且因为侥幸心理直接放弃了语法树优化查询那一章(悔不当初)。汇编考的比较简单,各种细节记清楚就好了。

最后奔着80分去的,实际上也答的差不多,最终成绩31/40。

(2)机试
我相信科班应该没有什么人能比我编程基础更差了,本科草草学了C语言之后也是一知半解,对于指针什么的更是懵上加懵。

开始准备机试的时候无从下手,最后决定从最基础的C开始。先看了王道C语言督学营的课,很基础,不过只看初级阶段就够了,后面数据结构和高级阶段的内容比较适合初试之前看(当时浪费了很长时间看后面的内容)。

把C基础学完,就可以开始学C++了,C++的STL什么的一定要学一下,对提高编程效率帮助很大,而且❀科机试注重字符串操作,string类型各种操作真的很方便。

然后看王道的机试指南,把一些基本的题型都了解一遍(实际上STL的内容在机试指南的数据结构部分都有讲,直接看书学也可以),一定要自己敲敲,提高熟练度。后面在牛客网上做做很旧的真题,csdn上也有博主整理的真题,直接搜都能搜到。

这些看的差不多的时候本来打算刷刷力扣,但是里面题目的难度其实还是有的,中等的字符串操作做了几天做不下去了,有点浪费时间,性价比不高,后面就没做了,时间充裕+基础好也可以多刷刷。

今年❀科的机试题也是手下留情了,80分的题都很简单,只有最后20分有点棘手,最后时间不够没做完,很可惜。最后应该是拿了16/20分。

(3)面试
由于我的本科经历很拉闸,就不多说了,老师问了很多问题,我其实都没什么可回答的,很尴尬。

这个是没办法的,但是❀科的老师还是很友好的,最后拿了14/20分,已经达到预期。

(4)英语对话
提前准备好网上那些常见问题自己写的答案,一定要背熟。当时说背好的一段素材时到一半突然忘了,尴尬地卡了十几秒,最后老师让过了,开始下一个问题,应该就是这个卡壳导致最后只有16/20分。

总结
其实想了很久,复试最大的问题就是轻敌了,不要奔着“差不多”去准备。由于22年总分72就可以上岸,我就计划复试拿到80/100左右,最后拿到75分就可以上岸。结果最后75分是拿到了,但是排名已经到138,很可惜。

正好看到涛涛今晚发的微博,很有感触
屏幕截图 2023-04-02 222442.png

我就是掉入了这样“差不多”的陷阱,最终与上岸失之交臂。只有准备的十足充分,才能够稳稳过关。

三、心路历程/结束语
从22年3月备考到23年3月复试结束,也足足有一年多,虽然失败了,但这一年的修行让我觉得很是难得。

由于很久没有这么高强度的面对知识,学习的时候也难免会产生逃避心理和畏难情绪。前中期的时候还会隔一段时间就出去玩玩,复习全看心情。

五月跑去重庆看Live放飞自我,六月底去四姑娘山拍照一日游,直到8.20还看了初试前的最后一场Live,期间更是打了很多场麻将,更有一次凌晨三点才散场回家。以前看Live可能更多的是去逃避自我,沉浸在音乐中不愿回到现实,后来慢慢发现站在喧闹的livehouse里,即使周围全是人,内心难免还是孤独,热闹散去后还是要自己面对生活。

到了即将毕业的年纪,终于意识到生活要自己过,钱要自己挣,在父母给的摇篮里躺了太久,虽然站起来很艰难,但还是逃不过这个过程。

大三之前都住在宿舍里,自身多多少少也会融入周围的环境。搬出来之后,独处的时间更多了,虽然有时难免无聊,但是会留给自己更多的时间思考,思考生活究竟该怎么过,思考未来该何去何从。在慢慢地思考中逐渐认清生活本来的样子,认清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微信图片_20230402231654.jpg

从最开始的不坚定、不认真,到如今的不畏失败、重头再来,相信自己现在已经变得更加坚韧。

借用复试准备英语问题答案时,让chatgpt翻译过的一段话
屏幕截图 2023-04-02 230856.png

虽然这个问题在考试的时候老师没问,但没想到一语成谶了
Life is not always smooth sailing, and there is nothing to fear about experiencing failure. As long as you keep moving forward, you will eventually see the light at the end of the tunnel.

写的很好,只要持续向前,我们终将遇见光明。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 分享
评论 共2条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