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考研双非二战北邮网安万字经验贴

23考研双非二战北邮网安万字经验贴

前言

在群友或玩笑或无意的催促中,近来总算有闲心着手构思“经验贴”。或许是兜兜转转一路走来皆是天道酬勤的缘故,再回首时过往都让人看不太真切,也没有值得称道的成果,但胜利女神的天平业已倒向了自己这一侧,因而借此机会将自己这些年的经验体会分享于此。

出于对不同读者需求不同的考量,目录设置上已按内容分隔,需要省流的读者可以直接跳转到正片(备考)部分,想看故事会、了解前情提要亦或是缓解焦虑的读者同样可以按需阅读。另外全文编写的时间跨度较长,且并非按顺序完成,故不同小节之间可能会比较割裂或是具有跳跃性,还望谅解。

许多未尽事宜欢迎通过评论或私信指出,以后闲时也会考虑对文章做相应的修改。

另外全文共2万字,备考部分约一万字,标题中“双非”不代表真实情况,实际上出身并不及双非,但标题过于强调有刻意引流之嫌,故在此提示。

长假

停滞

不曾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后悔过,唯独对于没做的事,总是追悔莫及

和许多人一样——起码在明面上——高考完的那个盛夏不仅充斥着热浪,也充满了遗憾。

尽管没有付出过人的努力,但我自认为最后的结果并不该是这般不堪,然而神经衰弱和对循规蹈矩的生活的厌恶使我不得不带着不甘离开这片土地。

在位于偏远郊野的姑且名为大学的头一年,对生活有着太多的不满,用长期的寝室教室食堂三点一线和节假日的闭门不出换来些微足以自慰的绩点,以及日益严重的焦虑。说魂不守舍倒不至于,可那时的心的确是空空如也,急于向周围的人证明自己并非如此不堪,急于和过去那个失败的自己切割,急于用燃烧身体麻痹精神。

偶尔会在朋友圈里感叹几句自己每天当卷心菜有多么无奈,实际上几乎没有人知道我在哪个城市的哪个学校,自卑、敏感、拧巴就是最好的概括,日复一日的学习都是为了虚无的自尊心,即便学业事业双收的优秀学生也大有人在,但我永远无法接受自己在这样一个“学校”里生活。

人不断长大是一个单向消耗的过程,不断地发现落差与失望,又在见到希望后尝试改变或者终不免于将就,即便再怎么压榨自己,也终究成不了心中所仰望的所谓的“成功”之人。

顺其自然的,经过一年的自我push,还是到了精神科的门前。

可能很多人会认为,高中三年大学四年,卷王到处都是,我这样的卷心菜并没有那么大的负担和压力,其实于我个人而言,正是这种近乎无上限的自我要求造就了各种各样的悲剧。

我曾开玩笑说过,在这学校里不停卷自己,完全就是给过去赎罪。后来想想确是如此,用尽所有方式,找些人事给自己安慰,本应该是新的开始,却一直活在过去,生活的指针仍然停留在那一年、那一日、那一刻,仿佛自己一直在原地彳亍。

努力的手段

年轻人的困境根本来源不一定是不努力,而是缺少一个努力就有回报的方向,以至于最后连努力都成了手段

在短暂的“治疗”(注:普通的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在医学上属于情感障碍而非所谓的精神病,前者可以通过一定的药物治疗缓解及治愈,后者视症状轻重可能需要住院观察)时期里,至少在身体这个层面是开摆了,该交的作业随便做做、要考的内容会了就行,说的直白点就是该吃吃该喝喝,有事别往心里搁。

也正是在这另一种意义上的停摆中,我意识到了屡屡阻碍我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努力可以缓解焦虑和罪恶感,努力可以得到回报,但我既没有明确的方向,也没有切实的目标。

学业的压力被免除了之后,我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的生活:对这个城市一无所知、没有特别的兴趣爱好、拿不出一点特长,可以说是生活经历贫瘠、自我残缺了。

实际上大一就决定好之后要考研了,只不过不像网上那么夸张,22年就来个24考研,我也没刻意去卷什么,只是照着“先尽量把每门课都考好、打好基础”这一朴素的想法走一步看一步。

于是摆在我面前的是两种选择:重归生活或是开卷考研。显然我还是选了前者。努力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但如果连生活的意义和美好之处都体会不到,何谈努力换未来。

在这段时间里我先是卸下了“实验室的重担”,和主打各种“大创项目”的老师们切割了,而后接手了某个社团的活——总得有个人来当社长,即使社员都形同虚设。因为以前有过代课的经验,加上自己挺喜欢将知识传授给他人,所以姑且借这个虚职开过几次小讲座,算是给其他专业的同学科普了点计算机相关的内容,顺便谈了谈在这学校里有哪些是“无用功”(笑)。

不过这一年更像是gap year,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高压生活提前提振精神,尝试些新东西,思考下将来要走的路,留点多巴胺的存货。现在回想起来,这一年多点的摆烂时光,可能是唯一比较符合理想中的大学生活的一段时间了,和朋友吃喝玩乐,面对考试时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又得过且过的状态,甚至有点养老生活的感觉。

图片[1]-23考研双非二战北邮网安万字经验贴-研宇宙

CATTI是无限期鸽了,不过JLPT经过一段时间的恶补倒是轻松拿下(虽然本身很简单就是了)。还记得抢到的是东大的考点,南京的冬天很冷,去洗手间洗手的时候意外发现水龙头出的是热水,这件事也经常被我拿来玩“好大学与坏大学”这个梗。

等又过了一年的时候,我也基本从过往终日愁容满面的状态中走了出来,认识了些新同学,平常会和朋友一起吃吃饭或是运动,学习方面落下了很多但好学的心还在。也许是努力太多了,也许是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有上限,也许是隐约寻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我逐渐不期待付出的努力都会有回报,也不会为了一点小事就付出努力。

你所热爱的

自己从未拥有现在渴望的生活,却慢慢得到了过去思慕的生活

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属于我的gap year结束之后已经到了该考研的年头了,秉承着“太早开始拉长战线不利于总体发挥”的逃避理念,正式开始复习得到六七月份了。

不过此前仿佛被叔叔的名言感染了,跟同学一起去当光棒猴,顺道在健身房里争取摆脱瘦猴,并且连借带欠的提了以前一直想玩的相机,确实有种“你所热爱的,就是你的生活”般微妙的感觉。

回过头来再看这些不起眼的小事确实是如此,时间金钱心力都相当有限的自己,对某个人或某件事无论抱有何等强烈的热望,一旦代价超出自己的能力——甚至只是天公不作美——终究还是会错付与错过。

从小到大喜欢过很多东西,想要的东西总会急着弄到手,最后往往都是擅自期待一个虚幻的美好愿景,又擅自在现实和真相前失落,“想要”仅仅是想要,而并未为之付出汗水,活成了徒有其“表”的无欲则刚(笑)。

令人感慨的是直到六月底我还在突击JLPT,又抢了一次东大的考点,可惜因为疫情的缘故没能在校内考(当初还想考935来着),去九龙湖的那天,不想没等到回去,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小雨,闷热而湿润的空气从每一个毛孔里挤入焦灼的身心中,出于热爱来考的试耽误了考研多长时间呢,也许我只是假装让自己很忙吧,我想。

之后的五个月约莫也是在这样“轻松”的一天天中度过的:除了必要的锻炼或是社交活动,其余时间都用在考研上,想着管怎么样有二战兜底,自己水平有限时间有限,一战冲白月光当炮灰也很正常。

还记得我是用这样一句话形容自己的:不管考成什么狗样,我都相信自己前途无量。

图片[2]-23考研双非二战北邮网安万字经验贴-研宇宙
疫情期间随手记录的夕阳

和解

越是失败了很多的年轻人,越是会成为被爱的大人

这么多年与人相处下来我能感觉到,尽管我是实实在在的“低学历”出身,但绝大多数时候自己并不会让他人感到不适,更不会是带专龙鸣那样的感觉,大抵就如以前写的一个回答里说的那样。不过我的涵养和内心也没有强大到足以将这一切都抛之脑后,和解是迟早的事。

一战我并没有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在考研上,按番茄11月到考完的数据估计一下的话,整个复习周期加起来的有效学习时间可能只有800小时左右,一战、数理基础差、408相关知识遗失在了大一大二等等一堆负面buff加起来连我自己都看不下去,而且心力相对状态最好的头年没能把基础知识掌握牢固是很可惜的事情,二战没人push我的情况下每学一阵子都要发一下电,看到群里一战跨考——当然人家中九实力摆在那——大雪深埋的神仙难免感慨一下人和人之间的差距真大。

我认为更为有趣的是开始准备一战前,无论学习还是生活上,我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失败”中度过的,明明学了却不能像以往那样轻松在考试中拿高分,明明心智比以前更成熟了却在人际交往中屡屡受挫,明明用心在做却总是把事情搞砸。 一次两次或许没什么,一直处于这种状态让原本还算坚强的我也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这个对之后的考研其实也有很大的影响。

出成绩的当天六级的成绩也出了,去年我考完六级感觉还是挺有自信的,毕竟作文都是练过的,阅读就更没问题了,听力再怎么差也不至于很低,想着先查个六级壮壮胆,没想到等待我的是开幕雷击,作文翻译的分数比当年考四级裸考还低,原本觉得冲600会差一点结果最后喜提5开出头,待到查完考研分数整个人都变成了一具尸体。

图片[4]-23考研双非二战北邮网安万字经验贴-研宇宙

去年上半年可以说是一蹶不振,基本没做任何“有意义”的事情,除了毕设应付的勉勉强强以外,剩下的时间基本都在报复性打游戏,具有代表性的是年度最佳老头环和有FPS圈里的原神之称的APEX。

从打游戏的过程中也能自我审视出问题所在。作为还算简单的魂类游戏,我作为新玩家来挑战类似于第一次参加考研一样,有很多东西要学,有很多东西不会,有很多苦要吃。但单机游戏不一样,捷径有很多,逼急了也能叮几下速通,可想要贯彻自己的理念达成目标并非易事,下图的“和解”用考研相关的内容来对比就是:面对压轴级别的多元函数微分学综合题咬紧牙关死磕了数小时后做出的选择竟然是…翻看答案解析然后忘记这道题。

图片[5]-23考研双非二战北邮网安万字经验贴-研宇宙

而APEX则很好的诠释了我游戏取向的转变,从原来的专注攻略一个游戏并享受这个过程,变为赌博抽卡般的高强度即开即玩派,哪怕是考上后可以在开学前放开玩的今天,面对一众或长或短的精品游戏,我都少有动力去开始一段来自第九艺术的旅程,像是习惯了吃经常泡面以后,总想把下馆子的机会留到某个“合适”的时候。

人就是这么奇怪,即便仍然令人不快,姑且进入了新生活的行列,稳妥的小小的希望也实现了,却时时还怀着隐隐的、好似隔着一重薄雾似的怀旧之情,奇怪地思念那种孤独、沉闷、空虚的日子。

在经历了这么多无所谓或是重要的事之后,我终究在某种意义上与自己和解了。

我承认在本应面对高考视死如归的高中里体验生活是我自己种下的苦果,充满感伤的大学生活也让高中的日子显得更玫瑰色了;我承认这么在意学校的title是我自己拧巴,这仅比带专高一级的学校里也有不少神人,没有平台福利能吃还是怪我不努力;我承认一战的失败是彻底的,从学习强度到学习方法都太naive,一切都是我咎由自取。

虽然不知道如果今年并没有考上的话,我能否像现在这样坦然的说自己与自己和解了,但至少我愿意多给自己一点时间和宽容,不再一直用聚光灯下的天之骄子的资历来自我pua,也正视了自己曾经的努力。诚然这所院校里有太多终日不学无术的人,论上岸学校的title和分数我也并不能站到这被我嗤之以鼻的学校顶点,可自己的努力都是事实,刷到专业第一的GPA,从裸考蓝桥杯到迫真准备ACM,系统自学了日语和三笔的部分内容,业余时间里培养过一些兴趣爱好,这些都是自己和朋友们带来的积极影响,我该感谢自己和他们。

引用群里哥们儿的调侃就是:双非二本跨考上岸北邮,18年夏天没实现的愿望在今年终于实现了[爱心]

光亮

天空没有极限

前方路若遥远
回头看看从前
看看镜子里的你带着曾经的我
已走了多远

回顾二战的那半年,无论是我自己的感觉,亦或是社交软件等内容强化的暗示,整体而言可以说是一种“向上”的历程。

今年将半数左右的时间花在了数学上——尽管最后仍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在解决一个个曾经没有弄懂的概念和问题的过程中,我也不像以前那样抵触或是惧怕数学,这几乎是定心丸般的存在:最难的部分都啃下来了,剩下的也就不需要担心了。

408大抵也是如此,去年匆忙看下来的四本书重新学、做了好几遍,厘清了许多概念,心态也从过往的“科班生理应会做408”变成了“科班生能更好掌握408”。

不过政英这一块相较于一战少花了很多时间,政治只做了腿30和肖四肖八腿四(但是当年的强化课也看了),英语是外刊起步,重做了一遍09-17的阅读和18-22的套卷,做完之后只练作文和背单词,最后同样非常遗憾的没有发挥好。

以上都是后话了。

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还是今年的心态和去年有了本质上的不同。去年首次参加这样的考试,从信息搜集、辨别能力甚至是做决定的能力说不上多好但也不会差,然而从着手应考到考完,对失败的畏惧总是掠过我的脑海,幻想着自己考砸时失败的狼狈模样,被面试老师拷打的哑口无言的惨状等等。今年虽不至于踌躇满志,可一直隐约有一种我肯定能考上的确信,这个朦胧的确信陪我走完了二战的全程。

起初只是觉得自己不那么在乎这个结果了,二战更多的是给一战的遗憾一个交代,期待一个救赎的机会——一如刚进大学那年,这样的期待像是一种半清醒半疯狂的燃烧,使焦灼的灵魂幻觉自己生活在未来, 如果能顺利结束就好了、如果能实现愿望就好了、如果…

而现实没有那么多如果。今年的成绩甚至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比较合理的底线,但复试的表现却也不像我预想的那般糟糕至极,面试结束时时我又何曾没想过如果再准备的到位一点该多好,如果没被录取接下来又该何去何从呢?

实际上我的顺位应是上午场的末尾或是下午场的开头,但复试当天我很早就到了相应地点,刚到现场时确实有点紧张,走廊上全是来参加复试的“对手”,我也不知道面试的老师会打什么牌,现在回想起来都难免心有余悸。

走廊里没有椅子,人也很多,漫长的等待让我感到煎熬,紧张感尚未褪去多久,莫名的兴奋感逐渐占据了身体,以至于我只是平静的站着放空自己,心率也一直居高不下。我察觉不到自己的紧张和紧张时常有的神经性胃疼,我感到身心都被等待那一刻到来的兴奋浸润,这一天我已经等待了太久,疲惫的身体和紧绷的精神都期待着解放

图片[6]-23考研双非二战北邮网安万字经验贴-研宇宙
持续了数小时的高心率

作为不喜欢实名上网的人,上文并未对我的“出身”有所涉及,实际上这件重要又不重要的事对方方面面都有影响,最直观的就是为了避重就轻,除必要场合(如简历或需要填报的信息)外我从未提起过学校的名字,包括两次面试我都只从自己的专业说起,毕竟这种和92判若云泥的学校讲出来我都怕面试倒扣分。另一角度来说这种“不可能更差”的起点于我而言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偶尔可以灵活躺平,毕竟已经这样了,努力做点什么都显得很有用,摆一下也合情合理。正是利用这样的说辞,我得以骗过自己,将紧张化为兴奋。

可以透露的是,网安院的复试面试特点(一般而言,不绝对)是知识考察面广,但通常不深(老师对你的项目科研成果等有兴趣除外),以我抽到的问题来看,从cs中的主干课程到信安的内容(此处个人认为一般的cs和信安不能一概而论)和以此为基础的实际问题都有涉及,个别是你对学过课还有印象基本就能回答上来。考虑到今年是网安院初次恢复线下+55开,明年有可能上强度恢复笔试,个人的建议是可大致按20年的笔试六选四参考书目准备复试,就是数量可能有点多,差不多都要看六七本书,此处给出官网的链接,另外放个网盘链接,是我个人找的一些PDF教材。

我选的是密码学、系统结构、数据库和人工智能里的书。

链接:pan.baidu.com/s/1W-M_Z8

省流

  • 网络安全与密码学:《网络安全》-徐国爱、《现代密码学教程》-谷利泽
  • 编译原理与技术:《编译程序设计原理与技术》-李文生、编译原理(第2版)-张素琴、现代编译原理 C语言描述-赵克佳译
  • 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体系结构》-郑纬民、《并行计算机系统结构(第二版)》-白中英
  • 数据库系统原理:《数据库系统概论》-王珊、《数据库系统概念》-杨冬青、《数据库系统原理》-李建中
  • 软件工程:《软件工程模型与方法》-肖丁、《实用软件工程》-郑人杰、《UML和模式应用》第三版-Craig Larman
  •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及其应用》-蔡自兴

走出面试的房间后,我想到的第一句话就是:“面试结束后,我的大脑一片空白,但是大家想一想,失败总是贯穿人生始终,这就是人生。”整个面试过程只有主考一个人在拷打我,头几个简单的概念问题都来自大二学的水课,我只能连连道歉没有复习到位,中间主考问其他老师有没有想问的,都只摇摇头、看着电脑默不作声,就这样一直拷打到了时间满20分钟,最后的感觉就是下图。

图片[7]-23考研双非二战北邮网安万字经验贴-研宇宙
结束后的感想

虽说是5个工作日出成绩且复试那天是周末,但身为急急国王的我早就摸清了门道,推测是3天出成绩——尽管每天都会去刷几次看有没有出。第三天内部哥艾特我问怎么样的时候就知道到时候了,去官网一看果然发名单了,激动的心颤抖的手,名单下载好之后直接拉到最后一页确保能从后往前看,每看一个“否”都心惊胆战的,直到过完所有的否也没有自己的时候,我的大脑再次空白,只剩下一个“考上了”在脑内回旋。

之后的事情就很寻常了,给家人报喜,跟群里哥们儿吹吹牛,因失去阶段性目标而短暂的迷茫一下,稍微挥霍一下自己的时间,收拾五味杂陈的心情和乱糟糟的房间,搜集各个组的信息,重拾各种业已荒废许久的工具,为即将到来的新生活做准备。

我不认为自己走到今天是靠运气,也不否认运气的存在,驻足回望,不曾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后悔过,唯独对于没做的事,总是追悔莫及。

La vie passe

All the sadness and the pain I’ve felt
All the happiness and joy I’ve felt
After the time goes by, all is in the past
Bitter sweet pastel memories

在撰写本文的早期,正值我开始海投之际,庆幸的是投到第二个候选表里的组时就有了回复,尽管是临时通知我去线上面试。说来也巧,来面我的老师之一是复试时的秘书,当时以为会找行政类的助理老师来承担这一角色,没想到这位老师深藏不露,在组面时好生拷打了我一番。

起初我对自己的组面表现并不抱有正面的评价,毕竟双选说到底——对于多数像我这样的普通学生而言——是导师选学生,在准备这类面试时我也以“求职”为导向,尽可能传达一种“我适合或能胜任该组的工作内容”的想法,所以直到第二位老师发话前我一直处于一种破罐破摔能表现多少算多少的状态。

第二位老师具体是什么方向的就不提了,总之她对我简历里写的论文(作为0科研的三无学生只能自己找点论文看了)表现出了兴趣,问我能否给她也发一份论文并讲讲自己读了之后的想法,由于我用的是平板所以并不能发送文件,但好在当初我是用平板看的,所以能屏幕共享,好巧不巧这些顶刊和书籍我都专门放在一个文件夹里,老师在看到我放的一堆文章和阅读时的笔记,兴致显然高了不少,耐心的听我讲完了一篇keynote的读后感并没有问特别细节的点,只是又让我打开了其他几篇文章看了一下,然后随便问了点概念性的东西,之后便说自己还有会要开,“交给”另一位老师了,到这里为止算是喜忧参半,喜是复试准备的东西没想到在组面用上了,忧是对方并没有过多的提问。

然而之后的事情出乎我的意料,“前秘书”开始跟我介绍他们组有哪些方向,与什么有合作,平常做些什么样的项目,秉持要保持礼貌认真的原则听她说了有一会,总算后知后觉意识到可能是对方有意招揽我。事实也确实如此,我第一次听到时还不太相信自己的耳朵,请对方重复了一次才听清楚:若是有明确意向加入我们组,就不再和其他老师商讨了,可以现在就给你发offer。

现在回想起来我也会认为这件事值得我反复称道,抛开个人意愿和看法不谈,进的这个组客观上算是相对挺不错的组了,他们能当场给一个出身差也毫无项目科研经历的学生当场发offer,显然是他们认可我的态度或是学习能力。事后联系家长的时候我都觉得一切顺利的令人难以置信,原本海投只是随便试试,做好了等分配的准备,没想到自己感兴趣的组就这样收了我。

我并不相信有什么天道酬勤,但从复试到组面,我深切感受到现实就像是在回应我的努力一样。我的初试分数并不算高,而最后有几个分数与我相近的人被刷了,事实上尽管我的在校经历不完全为零(只是微不足道),但我确实没想到留下的是我;一开始投的几个组至今石沉大海,甚至没有复制粘贴的“名额已满祝好”回复,最后却被有意向的组收去了。

一战、二战、复试、组面,以上内容算是彻底为我的考研生涯画上了句号。

可真达成心心念念的小目标而再回首时,没有丰收般的喜悦,也没有矫揉造作的感伤,在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两年里,大部分时间里陪自己度过的都是一本本翻出褶皱的习题书,精神或身体的状态也每况愈下,和许多人一样——为这场考试放弃了太多东西。

时至今日更多感到的是空虚。偶尔水水群或是看点二次元聊以慰藉,疲于打理人际关系,疏于管理自己的身体,远离各色社会实践,就像是在攀爬一根不断下坠的绳索那样寸步难行,原地打转许久总算到尽头了,才发现自己已经走了这么远,可山顶并没有什么美丽的风景,仅仅靠着“至少登顶了一座山”抚慰自己残破的灵魂。

有时做事,只顾着前路何样,可道途艰阻,又怎让人记得住初衷。沿途景致似乎别无二样,再来时却换了色调。那时每天早上醒来,透过窗子就可以看到校园的一角,偶尔在脑中勾勒出某条路、某间教室或某个地方的轮廓,就感觉时间的指针从未向前走过。

可随着年纪的增长,越发难以触摸到时间的边界,漫长的不再是一天,而是不知归宿的一生。看一本书期待自己变得深刻,对别人好期待被回待以好,写一个故事说一个心情期待被关注被安慰,总是在期待一个结果,但是爱而不得、功败垂成、无疾而终总是贯穿人生始终,或许不期待结果亦是一种破釜沉舟。

人生不如意,是上帝给的长假,突然某天假期结束了,时来运转了,人生才刚刚开始。我可能还需要再休息上一阵子,静待人生的开始。也许人这一生很漫长,又或许短暂的连一个小小的梦想都实现不了,但这一路走来所经历的种种事情都有可能成为来日的宝贵财富,风雨兼程,无碍曾愿。

图片[8]-23考研双非二战北邮网安万字经验贴-研宇宙
END
图片[9]-23考研双非二战北邮网安万字经验贴-研宇宙
START

备考

需要指出的是,他人的经验只能从中借鉴一二,并灵活应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而不能照搬,同样的,以下经验建议也只是以我个人的观点给出,孰是孰非并不重要,还望读者各取所需。

政治

政治可以说是我非常擅长——至少从应试角度而言——但两年都没有考好的科目。

第一年看了强化课,三刷肖1000,考前做了绝大多数“还行”的模拟题,预估保底40冲45,但我至今都记得在考场上翻试题册时候我的表情,从看到大题时的乐了到浏览选择题时的地铁老人手机,并且这个情况在第二年的政治考场上梅开二度。

省流的话说就是:近年选择题的风格是有变化的,基础题的占比并不高(或者说难度不均衡),很多新题不仅仅是没被押题押到,我个人认为更适合用行测的思路去做,学到的基础和速成的时政知识很难在选择题得到发挥;大题中相较以往更容易让模拟卷押的答案变成材料,题干提问的方向和细节也经常会和押题有细微的区别。

但是主观题给分一如既往“稳定”:抄抄材料、写到点沾边的也都能给分,无论水还是旱,总体比较平均

两门副科特别是政治,说法不一,什么都不学只突击的、当语文来学的、只靠做题学的等等都有,考得好坏看起来和某种特定的学习方式没有直接关系,就像总有人一战三个月突击考上985一样,以下针对两类目标,给出我个人的学习建议。

第一类:平均分够用,高分更好

  • 看课:只看马原,史纲可以不看课只做题,腿姐还是徐涛自己选即可
  • 做题:肖1000做不做都行,看腿姐的课就做30天70分,看徐涛的课就做优题库
  • 背诵:腿姐的冲刺背诵手册有带背,书本身也挺全面,推荐跟她,反之背别的也可以腿姐的带背进度为参考(她都开始出带背音频了自己也差不多该开始背了)
  • 冲刺:肖四肖八肯定人手一份,别的我个人只推荐腿姐和徐涛的模拟题

第二类:出于某种原因可以在这门科目上稍微花点时间,想要高分

  • 看课:不了解徐涛的课,个人推荐1.5倍速直接速通腿姐的强化课,做好笔记
  • 做题:肖1000做的话可做马原和史纲,别的可以在相应习题的基础上再用小程序做题
  • 背诵:两年都跟的腿姐,个人对其节奏还算满意,基础知识的背诵可以跟
  • 冲刺:除了必需品以外,可以适当做些其他老师的模拟题(不用太钻牛角尖)

通用建议

  • 无论目标是哪种,都推荐看一下腿姐的主观题答题模板课,这对于如何组织自己大题的答案很有帮助,很可能同样的知识储备拿的分也不一样(一道大题差1分加起来都有5分了)
  • 此类文科练习重在反复多次,所以对于没掌握或是“看错”了的题等要做好标注,及时复盘才能事半功倍
  • 到了九月底这段时间可以开始着手背基础知识(看过课做过笔记的则可将这些内容转写到背诵手册上),背多少背几遍也需要根据个人实际进行取舍
  • 关于冲刺阶段怎么背大题这点,傻背肖四或看研木易那种精简过的模板我个人认为都是可行的,这取决于个人的实际情况

tips:

  1. 马原重在理解,一旦理解了只要做题的时候看清题干即可,反而不用做很多题
  2. 史纲重在框架,如果要学则着重把握“线索”:历史事件的关键点、作用、意义或评价;并且抓住两个命题的思路:共产党是如何在前人失败的探索中发掘自己的道路,为什么别人都失败了而共产党成功了且必须是共产党来做
  3. 中特重在时政,常考(或押题预测)的基础知识通常能在练习和模拟卷中做到,学了更好,但也不用太过
  4. 思修重在傻背,法基概念很多,就算学了很多最后实际考试可能还是结合史纲出纯时政题,可以靠多做练习巩固这部分的基础知识
图片[10]-23考研双非二战北邮网安万字经验贴-研宇宙
自己整合的学习资料

两年备考我都是自己整理的资料,按主题和层次(逻辑)组织答案,况且我还是整本书都仔细学过几遍的,起码自认为两年主观题都没有特别难到我的地方。22考上海,23考北京,选择的分数不是很确定,但估下来主观题大概是36-40分,对于这两个地区而言,除去比较极端的高分,主观题38-40这个分数差不多就是满分水平了(平均每题扣个2分)。

然而我两年都没有拿到80+,甚至相去甚远,也就是说两年都在选择题上栽了跟头,但很多“没怎么学”的人最后选择题都有40+,更别说总分了。这意味着只要把答题卡写满,不是乱抄材料,能写点自己背过的有用的东西进去,主观题就能拿30分以上甚至是35这样的均分,而我凭本事多拿的甚至没一道数学选择高的额外的分,代价是远超于普通考生的精力投入(笑)。

事到如今我不会怨天尤人(虽然考完喷过出题老头),也不需要博取同情,只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真正花了时间学过这门学科——告诫诸位:这科投入产出比的期望相当低,但拿到基本的分数或者说不至于拖后腿的分数则相对很简单,不要盲信网上的“成功例子”,看了多少视频、做了多少题、模拟多少分,他人的分数跟你自己最后考出来的分数永远不会是靠同样的行为复刻出来的。

英语

由于我从小*外语就比普通人好一些,故以下对于英语这门学科的见解可能会有失偏颇,但我曾经也有“辅导”过低年级或是同龄人英语的经历,相信也能让读者有所收获。

首先从几个大的方面提一些建议:

  • 词汇:首推墨墨(其他软件如Anki等同理),关键做到规律记忆时间(无论起床还是睡前尽量在差不多的时间去背)、反复多次(不要盲信短期记忆,没有am is are那么熟之前不随便“熟知”)以及带脑子(记忆或是做练习的时候遇到不熟或是刚学的单词有意识的去记忆,不要像完成任务那样机械记忆)
  • 阅读:个人比较推崇相对冷门的于慧(后文再介绍),水平和目标一般的自然是以抓真题为主,学有余力的可以适当刷点外刊(无论是选材还是命题,近年英语阅读风格和老题很不一样),省事可以练一练黄皮书80篇
  • 作文:个人赞同模板化,但应尽量准备属于自己的模板,且无论水平如何,都建议买点作文纸来练习(即便不练字),对于需要写多少内容和自己要花多少时间写作文的确定都会有帮助

教材和练习的选择:

黄皮书、考研真相和句句真研等不做评价,在我看来只是行文结构和翻译的区别而已,选择适合自己的即可。

想练习抗压可以做黄皮书的阅读80篇,个人认为虽然部分文章和题目稍显偏冷,但考虑到近年真题风格的变化,其实算是不错的练习,另外小三门那本练习难度中规中矩,个别偏简单,适合偶尔练练手。

真题的量其实不少,考虑到需要留近年真题作为考前模拟用,只有阅读和作文值得多练,小三门通常投入产出比不高,其中翻译不需要做很多,可能四五篇最多了(包括真题,但是可以多看看),因为大多数人依葫芦画瓢的技术到了考场并不会带来多大的收益,完形和新题型套路有但不多,可以看点课(例如宋逸轩),不用做很多额外的练习,练手找感觉除外。

作文部分的观点:

不建议无脑王江涛等教材,几乎无法有效率的学到任何有价值的知识,不过我也没恰饭,就不推荐小众教材了,笼统说几点。

首先,网上视频很多,无论是模板、好词好句还是范文,把这些零散的词句稍作修改后用符合自己逻辑的形式缝起来,就能得到属于自己的模板,好处在于自己改出来的东西非常容易记忆,同时性价比也较高(即便英语水平不足以改出较好的语句,但本身并不需要投入过多时间且回报不低),此处推荐一个UP主。

其次,在数学和专业课之间穿插些“休息”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如上文所述,练作文即便无心练字,在抄、背和默的过程中也能让自己对实际作文书写水平有个概念,多少人整个考研期间都没在乎过作文,最后作文匆忙糊弄完事甚至来不及写完,也许同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可一旦发生了就只能追悔莫及。

最后,至少在我看来相当一部分的人都会在主观题上右倾,认为反正大多数人都是拿平均分,学了也拿不到多少分不如不学,建议在做出同样的选择之前先想一想,自己是否愿意和许多人一样考前三个月再开始学最后考上985。相信读者看到这里应该能感受得到,我并不推崇在这门学科上花过多时间(做练习),但实际上我两年都有投入一定时间保持英语的学习,要知道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远比指雁为羹更能提振信心。

图片[11]-23考研双非二战北邮网安万字经验贴-研宇宙
随手整理过的模板之一

关于于慧**阅读

抛开能不能全对不谈,我做阅读的速度自认为姑且算快的,比较简单的真题连看带做一篇6分钟左右就能做完,黄皮书里强度比较高、反复纠结的也能控制在12分钟左右,相反我一个偏科的同学可能在保持一定正确率的情况下15分钟做完普通的真题都有点勉强,因为个人差很大,故以下内容酌情参考。

相信有幸看到这篇“经验贴”的读者也会查阅许多其他资料,所以传统阅读方法论不再赘述,稍微讲点不一样的。

除去几乎每年都会有的几道怪题,近年阅读题的命题思路和早年真题那种公式化命题差别是越来越大的,00年那段时间是一种,10年附近又是一种(实际上没有明显的分水岭,只是举例),这两年开始又是一种。

现在更注重是否能真的读懂文章、把握结构和理解主题,读题干找定位词选答案这种线性结构的命题占比少了很多(四六级之类的倒一直都是这种题,文章一遍看下来题也就全做完了),当然这意思不是说正确选项不是从原文里出来的,只是对英语不太好的学生来说这答案并不像以前那么容易选出来。

所以让我来讲真题阅读应该怎么“刷”的话:

  1. 真正搞懂一篇文章前不对答案、不看解析,每次做完记录下自己的答案
  2. 以三刷为例,一刷初做保证15分钟内完成,二刷精读确保理解读懂,三刷保质(正确率)保量(用时)
  3. 不仅要理解一句话是什么意思,也要把握一段话主要在讲什么、跟主题有什么关系
  4. 初次遇到不懂的词句不要立马查或者看翻译,先推测或猜一下是什么意思,做完后再回头查单词

个人并不推荐手译本这种东西,不掌握原理和方法,凭感觉的东西无论何时都是凭感觉,同时从应付考试的角度而言,完全没必要一篇篇都自己翻过去。

再者,以于慧为例,它分为词汇、研读、全解、练习四册,三刷中每一刷都不会相互干扰,且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普通教材的机械学习,厚厚一大本,做完看一遍翻译和解析,回头再做还是差不多的效果,由于手头没有教材就不po图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了解。

整体看下来我并没有给出很具体的“操作指南”,大多是些方法论式的思路,可能会有些偏激,但记流水账般复述一遍自己做了些什么也不见得就有值得借鉴之处。个人的应试水平虽未登峰造极,毕竟第一年英语比电院最高的还高(85+),第二年发挥的不行但主观题(翻译和大小作文)依然是30分以上的水平,上海北京两个英一也算是天花板了。

总结与改进自己的思路并非易事,难免会有纰漏,不过还是希望以上内容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图片[12]-23考研双非二战北邮网安万字经验贴-研宇宙
练过的作文

*:关于这点可以分享一个题外话。小学二年级结束后转学去了上海,但是浙江的小学那时是三年级才开始学英语,家长担心我跟不上便让我留了一级,事实证明一开始确实跟不上,无论是英语课本身的知识还是上课的节奏都让年幼的我感到匪夷所思。之后便有了一件让我毕生难忘的事情,在一次英语测验里,身兼数职的学霸班长偷偷把卷子往我这边靠,然后那一次的英语测验我考了7分。这个数字太过难忘,以至于现在每次有人问我为什么英语这么好的时候我都会讲这个故事。人生,很奇妙吧?

**:截至撰写本文时于慧的资料似乎并未在某宝上架,但是在其公众号笔笔图书中可以购买到24版教材

数学

很遗憾的是,我的数学并不好,尽管还算很努力的尝试过,然而最后结果都很刺眼,我在数学上也并无独特的见解,下文仅从一个数理基础比较差的普通人的角度来谈论一下数学的复习。

除非是数理基础为0(字面意义上的)或者开始的非常早(比如12月这种),否则基础课没必要看,可以直接上强化课,但是看完课要消化,且避免刷课赶进度和只看不练

数学的老师非常多,总体而言头部都不会差,不过也有某个老师某个部分讲的好的情况,比如汤家凤的中值定理和方浩的级数(没记错的话),个人的推荐如下。

高数:武忠祥,凯哥的概念题课(不知道还干不干了,但是以往的视频也不错),边角可在b站找视频补齐

线代:李永乐,凯哥、夜雨等(同上)

概论:余炳森或方浩,边角可在b站找视频补齐

以上三门都可以跟张宇,也可择其一二,另外b站上有很多贩卖焦虑的标题党和很少能用上的奇技淫巧,建议踏实掌握课本和真题之上一些的难度的题型即可。

数学的练习题相当之多,能刷好几本的大佬想必也不会看我的数学建议,但两年的经验能总结出来的真理就是:贪多嚼不烂,做通一两本远比打卡五六本有意义。

首推武忠祥的严选题和李林的880,质量很高,不推荐1800和330。

张宇的1000题相对还是挺有强度的,基础如660也不错,李林的108作为查漏补缺尚可,但感觉用的人不是很多,另外想闲时练练计算的话,杨超的三大计算是个不错的选择。

真题用什么版本的差别不会很大,不过建议提前买好相应的答题卡,规范练习

模拟题叫得上名的一般都不会太烂,不过模拟题的数量相当之多,切勿贪多。像共创超越李艳芳这种就适合水平好点或是目标分数比较高的,主打基础的李永乐偶尔还会出怪题,多半好评的张宇能在8套里炒冷饭,4套里做米其林,备受推崇的李林虽然也会炒冷饭但整体出题思路一直不错,还有很多就不一一举例了,这些读者都能在其他经验贴里找到解决方案。

至于怎么刷、怎样算刷会了,可以参考数学高手们的经验方法,以下仅从复述的角度谈谈我是怎么做的。

  1. 看强化课,做好笔记,不是几眼出答案的例题打上标记
  2. 做相应的严选题,不会的和做错的分别*打上标记
  3. 回顾教材知识点,动笔做一遍标记的例题
  4. 再次做严选题里标记的题,还有不懂和做错的特别标注出来(线代和概论同理)
  5. 强化课和严选题按上述步骤过完一遍后初步整理知识点、题型和自己薄弱点
  6. 做660/880和三大计算, 同理做好标记
  7. 结合之前整理的内容第二次整理做题方法和题型
  8. 二刷严选题/660/880中标记过的题
  9. 按套卷做真题09-19(较早的真题大多都在练习题里做过改编的所以没有做)
  10. 做22李6和李4,不熟练的题型方法或是知识点补充在之前的整理中
  11. 二刷真题09-19,对于思路做法顺畅的题不再多做
  12. 做23李6和李4(同上)
  13. 复习模拟题和真题里的错题、笔记和知识点
  14. 考前一周完成20-22真题

在数学里我也注重反复多次,整理总结,虽然没事也学了不少奇技淫巧(相较于考研的题型和要求而言),比如微分算子、洛朗展开和雅可比变换之类的东西,但真题一直很注重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这也是为什么四门科目里我唯一不喷的就是数学,不仅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数学的真题可以让我不会的很服气。

关于mindmap和笔记,我不是某个软件的深度使用用户,倒也写过、做过很多,按自己的理解来说做这类东西的关键在于:详略得当、格式统一、适合个人。

图片[13]-23考研双非二战北邮网安万字经验贴-研宇宙
做过的mindmap

详略得当是指避免“抄书”式的整理,关键题型和方法要用自己的理解和话语写到位,第一次可以加深印象,之后再看时不会模棱两可。

格式统一属于我个人的偏好,一开始就构思好“笔记”的类目、排版等设置,能很大程度上防止后续内容过于混乱,相应的这些排版也不需要太复杂或是完美,“详略得当”即可。

适合个人听起来很笼统,不过就和上述格式统一想表达的类似,从导图到笔记网上经验和模板都很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而往往自己简单构思、修改、整合一下就能得到属于自己的模板。

以我自己的笔记**为例(忽略具体内容,设计思路仅供参考)

图片[14]-23考研双非二战北邮网安万字经验贴-研宇宙
自己整理打印出来的笔记
图片[15]-23考研双非二战北邮网安万字经验贴-研宇宙
背面记录的题号
  1. 按个人的习惯分章节,比如一元微积分单独分开,重积分归为一类
  2. 不刻意区分知识点和题型,直接按顺序依次记录
  3. 基础知识(能从书上抄下来的概念定理等)和补充内容(总结的方法和奇技淫巧等)按需选择
  4. 做题犯的错误和需要注意点记在正面,反面用于记错题等

平心而论,22和23的真题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难,阻碍我发挥的除了考场上的因素,最大的原因在于自己的心态。长期的自我设限(包括经常用“数学不好”打先手)一时半会很难改变,而我本身又是个担子越重就越难正常发挥的人,这几乎使我告别了考研数学。所以尽管只是口号性的话,但还是希望读者在面对难题乃至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时都尽量保持良好的心态,相信自己和自己的付出。

走出数学考场的时候,大脑一片空白,但是我想了一想,失败总是贯穿人生始终,这就是人生。

*:对于不同类型的“错误”可以用不同的标记符号表示,例如计算错误、看错了等我会用小圆圈把题号圈起来,经典或重要的基础题型没掌握则用小三角标记,某些比较好的新题或是真题改编打上五角星,等下次再刷时若确实掌握了就用斜线划一下之前的标记,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全部重刷是不现实的,分类标记自己做错的题可为之后的刷题带来便捷。

**:用到的word插件是AxMath,可以快速编写公式,支持LaTex语法

408

总结

以上科目顺序我是有意这么排的,做过真题不难发现数据结构通常可与计网出大题,计组和OS则更是环环相扣,这也为复习提供了一点思路。数据结构和计组都是需要着重啃的科目,计网和OS在掌握“傻背内容”的基础下,侧重点在于理解这两门会如何与另外两门结合起来考察,而各自常考的大题(例如读报文头和PV)通过做真题加深印象即可。举具体的例子就是,数据结构中图的算法可结合网络拓扑考综合题,计组的机器级代码可结合OS的内存管理考综合题。

当然408也有一些经常令人感到不适的地方,比如我一直坚持的“什么都是书上来的,什么都不在书上”。
图片[16]-23考研双非二战北邮网安万字经验贴-研宇宙

408我能给出的建议可以说是结合了政英数三门科目的一些内容,分别是适当的傻背、有效刷真题和合理做笔记。

适当的傻背

408是会考那种看过就会,没看过只能猜的很简单的选择题,四门科目都是这样,而且概念性知识点在工科里算是多且杂。以下图为例,左侧的分区分配算法是典型的傻背内容(如果不知道任何与之相关的概念,只看名字难以准确推测出具体内容),右边的笔记也多是记忆性内容,并不需要多么理解(就是知道有这么回事就行了,细节原理不重要),至于哪些是可能考的概念、如何标注和是否做笔记,相信读者在看过王道的课并做过题后自然会有数。

图片[17]-23考研双非二战北邮网安万字经验贴-研宇宙
书和笔记

有效刷真题

做到什么程度算是真正搞懂了真题没有固定的标准,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判断自己薄弱之处在哪,哪些是已经掌握了哪些还不够熟练,但个人认为做对题不等于做懂题——凭感觉做的甚至是猜对的只是偶然。和数学刷题一样,我在做真题的过程中也简单做了标注,以下图为例,对于不确定或是知识点不熟悉的题我会用铅笔圈出题号,二刷仍做错的题则用红笔圈出来,这样在之后再复习错题时,都做对的题就不看了,连着错的题则会重点关注。我个人选择和大题是分开做的,只有最后几年的真题按套卷做,选择全都做完并复习过相应的知识点后再做大题,且二刷只做选择,大题看题目若思路比较明确则跳过。至于试卷上要不要留做题痕迹和用不用答题卡之类的按自己喜好来即可,我的试卷全都是新的,这样能尽量让我以“初见”的状态去做自己做过的题,做题要扪心自问自己是否真的会了,切忌“只是马虎算错了”“我本来想选那个的”“我怎么可能错这么多”。

图片[18]-23考研双非二战北邮网安万字经验贴-研宇宙
某年真题

合理做笔记

因为我有整理的习惯,加之408里很多内容在我看来属于傻背,所以也单独做了份潦草的笔记。考虑到一战的读者大多时间紧张,一定程度上以能做对题为导向即可,对整个学科的脉络不需要知晓的那么详细,此处姑且建议有时间或是有能力的读者尝试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理解整理出属于自己的笔记。

以下图为例,I/O接口部分的内容并不重要,由于我也确实很少看,所以直接从书上搬下来了接口功能(复习到这了看几眼有个印象),中断和DMA的部分以几个区别对比为主,同时做题遇到的小细节补在合适的类目边上。另外我的408的笔记属于教材文本贴图+书上笔记+做题总结,并没有特别注意保持“整齐”,所以这本笔记并没有花费我太多时间,且后期复习时我都翻它,教材留为具体知识点的参考。

图片[19]-23考研双非二战北邮网安万字经验贴-研宇宙
OS笔记

政英数专四门课的备考建议到这算是结束了,实际上我并未给出多少很具体的方案,比如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某个练习怎么做之类的基本都未提及,这也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情:提供我做一件事的思路,结合他人既有的认知,则可以让人用不同的方式完成同样的事,而非把我做过的再做一遍。

和主流的经验贴不一样,择校经验、流程介绍、细节经验这些内容个人并不想赘述,除去自己不是写软文卖课和本文篇幅较长之外,也是对前年的自己一个回应。和许多人一样,初次参加这样的考试,没有什么学长学姐一路指导自己,遑论所谓的导师了,看了许多的考研“教程”和经验贴之后,其实心里有很多的为什么,比如“为什么那么多人政治一点不学也能考高分”“英语作文真的只能听天由命吗”“数学都要刷好几本题才够吗”。

我曾看了相当多的经验贴,又像是什么都没看,因为我太害怕聚光灯了,寥寥几段话就能讲完一个学科的复习方法,每篇文章像是金科玉律一般熟读了就有希望成为那个高分跨考上个月一战上岸的“成功人士”。自己也想过考400分的自己会有多风光,然而生活没有那么多如果和读档,自己也并非是那种贪玩的学霸幡然醒悟就考上了,相信多数读者肯定能考出比我高许多的分数,或是去往更好的学校,但肯定也会有应试水平稍逊于我的人在,希望不管是高手还是苦手,以上肺腑之言多少能帮到各位——无论是缓解焦虑还是学习经验。

复试

复试是我非常不熟悉的部分,一是收集到的零零散散的信息很难合成一个整体,二是偶有上岸前辈谈及复试也讳莫如深,加之非书香门第,对这些事情自然很是陌生。下文尽量在“不保存和传播有关复试内容”的基础上简单聊点考研的复试。

首先绝大多数学校(或是下属学院)的“研究生招生”栏目下都会有往年的通知,以北网为例,在现第二页可以找到2022年的录取细则和最后的复试结果,同理往前可以找到2021年的,且录取细则的发布日期都是3月25号左右,2023年依然在差不多的日子发了通知。

我个人认为细则里面(也可能在别的通知里)比较重要的几个点有:

  • 线上还是线下以及在哪个校区(当然以后可能都是线下了)
  • 分数线、复试名单和录取名单的发布时间(比较晚的可能影响调剂)
  • 复试成绩的比例,包括初复比和复试内不同项目所占比例
  • 是否有笔试和机试以及有无参考范围

以上内容即便只是择校阶段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能对一个学校(的某个学院)的复试难度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毕竟真到了自己快要复试的时候,这些通知应该都会恨不得一个字一个字的看过去。

而后是招生系统,图就不放了,总的来说就是一个“基本信息”+“初复试成绩”+“录取双选”的构成。在复试安排的通知出了之后系统内会更新自己复试的时间和地点,当然在此之前接受复试通知所需要提交的材料什么的会在录取细则里说明,值得注意的是, 如果是往届生,最好提前准备有教务处等盖章的在校成绩单,因为遇上行政比较离谱的情况可能一时半会开不出来,成绩单多数学校都会要求提交。

复试的流程大致可以概括为:录取细则发布、接受复试通知并提交材料、复试安排发布、准备要求的材料、去西土城校区东门那边、在复试场所外候场。

至于进门之后的事情,总结一些白纸黑字写着的内容,大致就是自己抽题后按照上面的题回答政治、生活学习、英语和专业课方面的问题。不过我也是自己真正当过一回小丑才知道“老头”会打些什么牌,就我主观认知而言,这个“反映专业素养”的题构成约为4:5:1,依次为cs/信安主干学科专业题、开放性应用题、专业规划题。

主干学科专业题即传统意义上的专业课基础题,比如挑个概念出来问是什么的,计科和信安都会有所涉及;开放性应用题类似于结合已有知识来回答更加现实的问题,用和复试内容不相关的东西来类比举例就相当于“IPS显示器和手机的OLED屏有什么异同”;专业规划题这叫法有点笼统,按我理解就是考察两样东西,一个是对自己上过的课和学过的知识是否有整体性的认识(相当于知识体系),另一个是对自己的研究/学习方向是否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和相应的规划。

从我个人认为的题目的比例及其涵义来看,相当于最多只有一半左右的内容,是能靠复习各类专业课补足的,剩下的更practical的问题通常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对这些内容的高敏感度应对,也就是所谓的“学科素养”,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

当然以上只是我作为三无(竞赛项目科研)白板考生的感想,毕竟全程被主考一人拷打了20分钟,还是准备了的都不问(即便我有意引导)的情况下,不过我这样的三无考生还是少数,各位读者大可更加自信一点。之所以提这个,是因为自己在考前也经常会想这种问题,我的出身这么差会不会被一票否决、三无白板是不是要被三五分钟送走、初试要考多高才能让自己不直接被刷等等。

虽然主考老师那似笑非笑的表情值得玩味,但我也不想妄自菲薄认为全是轻蔑的笑,毕竟最后能留下来说明这些微的努力和价值是值得认可的,也希望能通过现身说法将这份心情传达给境况——出身差初试分又不算高的三无选手——与我相似的读者:天道不一定酬勤,但未来的路只能由自己的努力来开拓。

尾声

起初构思这片文章时,故事会的部分有很多想写的内容,但一来二去写了将近一个月,洋洋洒洒敲了两万个字上去,期间也经历了考后迷茫、未来规划、家人庆贺等一系列事情,最后还是草草结束了故事会的部分,毕竟说到底这是经验贴。关于过往那些想说的话,也许更适合留给自己。

倘若我从表面观察自己的生活,我似乎并不特别幸福,然而尽管我犯过许多错误,却也谈不上特别不幸。只是对自己生活中不幸日子的眷念远远超过了那些快活的日子,或许这是一种青年人耽于幻想和漫不经心,一种意识上和头脑中的迟钝。

在每一天的冲动和焦虑中我逐渐意识到,我想象中的—大事琐事有了定论后压力趋稳以及高效自律的——不再为自我厌恶所困的一天是不存在的,拧巴的心态可能会伴随我的一生,即便这并非意味着我是个烂人,但人生就是如此深植于痛苦和挣扎之中,以至于狂欢和堕落都是相似的。

零零散散的肺腑之言若能对各位读者有所帮助则再好不过,深夜赶稿未仔细校对,如有错误欢迎指正。

愿每一个焦灼的灵魂都能找到自己的安栖之地。

注:封面图片来源网络,日后有时间会自己拍一张放上去。

图片[20]-23考研双非二战北邮网安万字经验贴-研宇宙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 分享
评论 共1条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