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二战跨考上岸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人工智能心路贴

2023年二战跨考上岸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人工智能心路贴

1.前言碎碎念

打开文档想要写下这篇帖子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复杂的:于我而言这两年的考研备考时光是极其艰难的,两次考试也都是在身体状态极差的情况下完成的——但最终还是圆梦清华,所以我想用文字来记录一下自己的经历。基于此,我不打算将这篇帖子命名为“经验贴”,而是命名为“心路贴”。同时,如果我的这篇帖子能给或是跨考,或是二战,或是任何一位心怀梦想却身处迷茫的考研小伙伴一点感触,我会非常非常高兴ღ( ´・ᴗ・` )。

这里我先大致说一下我的基本情况吧。我毕业于北京某211院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校的电气专业是双一流专业,主要是强电方向——所以于我而言属于是跨专业了。我两次考研,均报考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电子信息专业人工智能方向。今年初试成绩为66/71/118/116。

虽然两次的初试成绩都不是很高,但是两次都是在我身体状态几乎可以说最差的状态下考的。简单说我是发生了什么情况:第一年,我十分喜欢骑自行车放松,但是在2021年11月13日和2021年12月10日我接连两次摔车,第二次摔车距离考试只有2周,大概的结果是大腿内侧有大于10厘米的血肿且膝盖也受伤较为严重,头部也有轻微受伤。但是由于疫情还是十分严重,并且为了保证最后冲刺阶段的效率,我没外出做手术,最终疼痛也是持续了好久。当时我自己的文字记录是“记得那感觉就像世界在我眼前旋转,周围的一切甚至整个地球似乎跳起了最癫狂的舞蹈,把我摇晃到一塌糊涂;在那个瞬间人的感官似乎都被泡入了某种粘稠的液体当中,除了眼前模糊的形状,似乎一切都不存在了。十一月、十二月连续两次的摔车真是让我记忆犹新,一次比一次惊险,一次比一次无力,身体好像被这突如其来的事故所激荡,变成了一堆软绵绵沉甸甸的肉块,似乎挪动分毫都异常困难。”第二年,就是众所周知的考前防疫全面放开了。我妈妈是在医院工作,国家要求无条件接受阳性患者,而且病毒也是无孔不入,于是最后考前阳了。发烧倒还好,但是咳嗽的十分厉害,两天考试一直在咳嗽,两天考试晚上睡觉加一起也不到7个小时。在考场上老师还要求不能关门,我这里那时候气温零下18度,我还是两天都是第一排第一座,紧靠门,冻得直打寒颤,笔都握不住,墨水在答题卡上也不干。这两年的考试期间我给自己定的目标都是“四场考完就是胜利了”,但最后的结果也是超出我所预期的。

图片[1]-2023年二战跨考上岸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人工智能心路贴-研宇宙

最后就是简单说一下个人一些经历吧,其他的会在后面详细说。我上大学接触到信息科学后十分感兴趣,没有任何基础,大一下学期三个月考过了计算机三级和四级且等级都为优秀;大二上学期三个月通过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信息系统方向的高级资格。竞赛上,我主要是参加了一些小型(含金量不如CMC)的数学竞赛,(人工智能项目的老师是比较看重数学竞赛的成绩,无论是数学建模还是理论的竞赛,都是十分有用的。我以前一直没意识到这一点,所以CMC也一直没参加),但对上岸也应该有一定帮助,其中成绩最好的一个是第五届华教杯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特等奖。

2.这五年——我与信息科学“相识结缘”

高考结束的时候,17岁的我对于信息科学的理解仅仅是“与电脑相关”,因为我摸过电脑的时间也不到100个小时,基本也就是复习老师的PPT才会用电脑,以至于连上网都十分费劲,更别说知道“路由器”是什么了。所以我的高考之前我所接触到的信息十分的闭塞,对于外面世界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有一天,我在浏览网页的时候,突然看到一则消息声称“编程要加入高考”,这让我顿时来了兴趣,我查阅了更多的资料,都说Python语言更适合小白,于是我就在那个2008年买的、2018年还是XP系统的笔记本电脑上安装了Python的编译器并学习语法和库,虽然电脑的运行慢的离谱,但这依旧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热爱信息科学的种子。

开学了,我们有一门课是C语言,在这里我知道了有计算机等级考试,学完这门课就可以考计算机二级了。好多小伙伴都说二级就好难,可我还是想挑战自己,因为心中那颗热爱种子已经开始发芽了。为此,我直接连报了网络方向的三级+四级,本身也是想了解更多的知识。经过了大概三个月的时间,最后两门考试也全部取得优秀的成绩(100分满分,都有90分以上)。其实对于很多大佬而言这样的考试很容易,可我几个月之前连上网都不会,看见路由器交换机都会感觉愈发神奇,更别说懂得各种网络协议了。

后面到大二了,我服从家里的规划,转专业到我们学校的双一流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习。我们学校的电气专业很好也很强,但是我也十分迷茫,一方面我真的很喜欢信息科学,另一方面我们学校的强势学科主要集中在强电,这样的矛盾让我失去了很多,但也让我得到了极强的信息科学学科的自学能力。

偶然有一次,我在网上得知了有个考试叫“软考”,这里也简单介绍一下它吧: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简称软考),是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对全国计算机与软件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的职业资格、专业技术资格认定和专业技术水平测试,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报考不需要资历和学历,达到相应的水平即可参加考试。愈发地,热爱的种子已经开始发芽,我觉得通过这样的考试不仅是能力的提升,更是眼界的拓宽。于是,我果断选择了一个新的领域——信息系统,并且直接报名了高级资格。而后,从八月到十一月我广泛涉猎计算机领域各个领域的知识,如软件工程,信息安全工程等等,最终成功通过信息系统的高级资格考试。

紧接着就是开始借助网上的资源自己学习,希望自己的未来里能有自己所热爱的东西一席之地。这时开始考虑考研的问题了。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系,自命题考912的,后面了解了难度,并且考虑了自身的实力以及本科的非科班背景后放弃了。第二个想到的是统考408,毕竟很多学校都要考嘛,也就准备了相当一段时间,可是一次变故,让我的手受伤严重,恢复了一阵子,但还是手打键盘一两分钟就会疼痛不止,这让我无比沮丧、无比痛苦,最终绝望地放弃了408这一想法。第三个就是想考本校本专业,基于这个想法我也暂时放弃了计算机的学习,专心学习本专业课程,但是我发现之前我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计算机上,本专业的一些关键课程没学明白。偶然间,我发现清华大学深研院的人工智能是考电路的,由于我电路学的还可以并且心里一直有一个清华梦,便产生了最后一个想法同时也是我两年考研一直坚持的想法: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电子信息专业人工智能方向。这时候差不多大三下学期吧,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和认识还不是很丰富,边准备初试,边了解一些人工智能的算法、模型与应用。逐渐我深深地被这个新兴学科所吸引,并且对自己的目标十分坚定。

在7月份的时候,学校突然公布2022年深研院的人工智能初试专业课要改考807信息技术基础综合,这让我仅有的“学习过电路理论”这一优势荡然无存。但是经过四个月深入的学习,我重拾起来被打击得所剩不多的信心,重拾起了对一个学科的热爱与兴趣。于是我毫不犹豫地转到了模式识别的学习中。

再之后就是十一月份与十二月份的考前骑自行车摔车,现实再一次给了我狠狠的一巴掌,把我拖入绝望中,最后的结果也是惨不忍睹,让我一度怀疑自己。

其实我自己心里知道,是身体的疼痛导致考试无法正常发挥,甚至无法发挥出一半的水平。但是现实总是残酷的,身边的很多优秀的小伙伴或是已经上岸,或是家境殷实父母安排妥当;我想为梦想再奋斗一把,却一度迷茫得不知未来的路在哪里。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妈妈还是支持我的想法的,和几个小伙伴沟通了一下,我准备再考一年。

2022年4月到7月,这段时间简直就是我的人生噩梦,一连串的打击接踵而至,这里就不提了,这辈子我都不想去回忆这段经历。当然除了噩梦,这段时间我也完成了我的毕业论文,从学校毕业了。四年时间就像梦一样,让我没有任何准备就离开了校园(最后一学期疫情没能回学校和朋友聚一聚,真的十分遗憾)。2022年7月,开始全力准备第二年的考试,关于考试的准备在后面的初试部分再说吧。

2022年12月,疫情突然在研招考试前全面放开了。这一个月可以说是倍感煎熬了,是那种既怕阳了,又怕不阳的那种心态——阳了难受,会耽搁冲刺的复习;没阳吧,担心考试那几天阳,就是一种很矛盾的心理。最终也是很不幸考前阳了,并且考试两天睡觉极少大概每晚三个多小时吧,一直在咳嗽,考试状态极差。但最终的成绩还是进入了复试,2023年1月到复试前的一些准备在后面复试部分再说吧。

这一部分也就结束啦,唠唠叨叨说了很多,可能和很多小伙伴们一样,是有不幸的,但是也是很幸运的不是嘛——找到了自己喜欢、热爱的领域与学科,最重要的是一直有一个不放弃、不断努力的自己。

图片[2]-2023年二战跨考上岸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人工智能心路贴-研宇宙

3.初试浅谈

初试是整个考研过程中最能够有章法进行准备的的一个阶段了。总体而言:在早期还没确定院校专业的时候,可以先以数学和英语为主;在大概七月份的时候可以开始政治学科的学习;专业课的学习主要取决于院校专业的选择,越早开始越好。

这里先说一下我对于清华人工智能备考的整体感受,就是每一位考清华的同学都特别特别优秀,所以整个备考过程压力是蛮大的。今年录取的同学本科院校应该还没有数据,对于2022年的录取数据比例大致是四十名同学本科为985院校,十名同学本科为211院校,一名同学本科为双非院校(之前交流群里的数据,大概是这样的);同学的本科专业一般大致集中于自动化、智能科学、电子信息等学科,也会有部分计算机科学、应用数学、统计学等理论性较强的专业。“选择大于努力”,所以大家在择校的时候还是要认清自己的定位,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目标院校专业。

好啦,这里再说说我复习时整体的学习方案。初试备考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其实很难做到像网上一些大佬每天学到12个小时,而且我感觉这样的学习效率也并不高。我大概是每天学习8到10个小时,专注学习时间(绝对学习时间*效率)大概在6到8个小时,而如果再被一些事情如上课耽误的话,可能也就5个小时吧——所以说一天真正专注学习的时间还是很有限的。而复习的科目有四门,就会导致每门科目分配的时间都较少,这对于数学、专业课这样需要长时间连贯地思考的科目十分不利,因此我会采取“1+1”、“1+2”的轮换科目复习方法。在没有开始政治的学习时,这时候课程也会比较紧,采取“1+1”的策略,第一个1是数学或英语,第二个1是专业课或英语,每天只看两门;到了暑假之后,时间变得更加充裕,数学的学习也尤为重要,我会采取“1+2”的策略,这里的“1”是数学,“2”是其余三科中的两科;九月开学之后,对于150分的专业课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这里我将“1”改变为专业课或数学,“2”为数学、政治、英语中的两门,每天学习三个科目;最后冲刺阶段每天能有十小时的专注学习时间可以四科都学习。

下面简单说说我对于每门科目的理解以及怎么备考的:

1. 政治

总述:政治学科不应该开始过早,一战的话7月份就来得及,二战的话8月份中旬就可以。学习知识点优选徐涛老师的强化班,提升巩固选择题优选陆寓丰老师的技巧班,往年真题用处不大,模拟卷肖八肖四必须全做会,其余的模拟卷有时间选做就行(并且这些模拟卷只刷选择题就行,大题完全按照肖四都没有什么问题)。补充一点,大题完全按照肖四背确实没有问题,但是它到手的时候大概距离考试只剩下15天,可能会较为匆忙,所以可以十一月份就跟着徐涛老师或者陆寓丰老师(腿姐)背一些大题用到的素材。

我的备考:第一年的时候,全程用的徐涛老师的课程,他的强化班讲的确实让人很舒服,听起来不那么累,深入浅出,幽默风趣;刷题班也还可以(现在好像是买练习册附赠了);冲刺班感觉一般,但那时候还是按部就班地听,导致最后肖八没做完,有些亏;还有徐涛的模拟卷做了但感觉也是一般,部分题目显得有些刻意。

第二年的时候,八月末才开始学政治,用徐涛老师的强化课复习了政治经济学、毛中特和史纲(这些是我感觉自己学的不是很好的地方),然后完整地听了腿姐的技巧班(今年的题目感觉腿姐的技巧班还是很有用的),然后做肖八,并且听B站上的一个Up主叫大牙考研做的肖四肖八的讲解视频,感觉很受用,最后时间做的肖四。

总结:政治无需过早开始,并且可以综合各位老师的长处,徐涛老师的强化课、陆寓丰老师(腿姐)的技巧班、肖秀荣老师的模拟卷综合起来效果会更好些。

2. 英语

总述:英语开始的越早越好,英语学习开始的时间应当是你决定考研的那一刻。如果开始的比较早的话(七月份之前),优先要做的事就是背单词和学习语法知识与长难句。如果开始的比较较晚(七月份之后),优先要做的事是做真题。真题可以以2010年为分水岭:2010年及之前的真题较为久远,可以看进度,有时间再做;2010年及之后的真题是考研英语最有参考价值的参考资料,可以在真题中不断地对自己的缺陷进行补足:如果单词量不够,优先记忆真题中的单词;如果长难句的理解有困难,可以对真题中的长难句进行笔译,并且把真题中的每一个句子的语法结构理解透彻。一般而言,近五年的真题尤为重要,这些真题值得重复二刷——这五年的真题中的每一个生词都必须知道意思,每一个句子都必须理解透彻,每一篇文章的主题都要大致地了解,每一道题的出题思路都要细心琢磨。最后冲刺阶段主要是以巩固真题、准备作文素材和记诵作文范文为主。

我的备考:先说一下我的问题,我很烦背单词,这与我从小的经历有关,所以我整个备考中单词书买了好多,但基本都没有怎么看,这是很大的误区,考研英语本质上考的就是词汇量,词汇量与考研英语成绩是正相关的关系,大家备考的时候一定要把单词放在第一位(如果没有极其讨厌背单词)。

第一年,我买了文都网校的全程班课程(陈正康),这个课价格较贵但是效果感觉很一般。那个时候,我本身很讨厌英语,不爱背单词,迷信所谓的“技巧”,那个技巧课一遍又一遍地听,的确其中的某一道或者某几道题目用所谓的“技巧”确实能够做出来,但是这时候的我已经陷入了“过拟合”的陷阱,面对新的题目很难有思路。

第二年,我依旧是不爱学英语,不爱背单词,但是英语的提升迫在眉睫(咱们人工智能项目还是很需要英语水平,2022年英语一单科线65,2023年英语一单科线60)。我换了一家辅导机构,换成了爱启航教育,老师是田静老师和马天艺老师。前期快速刷了一遍田静老师的语法。大概七月中旬开始做真题,总体的思路就是在真题中补全单词与长难句,去记忆真题中的每一个单词,翻译真题中的每一个句子。所用的书籍是田静老师的《田静讲真题》,包括基础版(2002年—2009年),强化版(2010年—2017年),冲刺版(2018年—2022年)。其实她的书籍是配套课程的,单买书也是可以的,也会省下不少钱,但是我当时的想法是花钱给自己买个“督促者”——要是不好好学,那岂不是白花钱了,所以最后买的全套正版课程。小伙伴们完全可以自己研究怎么样既能学好英语又能省钱。

最后说一下,很多小伙伴都看到各种帖子里推荐的不同英语老师强势的课程,大家可以自己去看一看,这个我确实没有尝试过。但我觉得田静老师的语法书和真题书编写的还是很不错的,对于我这种不是很喜欢英语的人很受用。

总结:一定一定要重视英语,可以在真题中学习单词长难句。并且要重视单词语法这类基础知识的学习,对于“技巧”适可而止,不要本末倒置。

3. 数学

总述:数学是考研四科中最重要的科目,极其容易拉分,也是我这两年备考中花费时间最多的科目。有小伙伴问我说平时模拟卷都能130/140,但是怎样才能在考研的时候更好的发挥,其实我也很难说出来,因为我两年考试中数学的发挥都是最差的一门科目,除去我两次考试极端的身体原因,我想也和这门科目的考核时间有关:第一天的考试完成后,脑力体力都会有较大的损耗,仅一晚的休息外加紧张的心态可能会导致第二天的考试无法以最佳的状态参加。我觉得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平时练习的时候加强多方面能力的提升,除了本身数学能力的提升,还应该包括如:遇到大量陌生题目心态即将炸裂时的解题能力、晚上睡眠不足时的解题能力,各种恶劣外界环境干扰下的解题能力等。可能大家觉得我说的匪夷所思,但是这确实是我现实遇到的:23考研的考场上,所有的debuff(晚上只睡了三个小时左右,考场上一直咳嗽,零下18度开着门坐第一排第一座,巡考员不断出入确认考场情况等等)叠加到一起,别说正常发挥,我感觉一半的实力都发挥不出来。所以很多考场情况都是我们无法预料到的,能够做的就是无上限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图片[3]-2023年二战跨考上岸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人工智能心路贴-研宇宙

我的备考:这里我先说一说我所用到的书籍吧。

  • 张宇系列:《基础30讲》、《高数18讲》、《线代9讲》、《概率论9讲》、《基础300题》、《1000题》,这几本我全部都认真看过不止一遍,说实在的除了《1000题》,另外几本书无懈可击,讲解的全面、细致,题型也十分完整,接近完美,尤其是《高数18讲》,可以说考研数学高数部分无人能够媲美(个人感觉)。《1000题》主要的问题:题目难度大,少部分题目给人感觉过偏、过难;还有就是题量较大。
  • 《金榜时代》系列:《武忠祥高数讲义》、《李永乐线代讲义》、《王式安概率论讲义》、《基础660题》、《强化330题》、《高分领跑计划高数十七堂课》。前三本辅导讲义中我觉得李永乐老师的线代讲义是很值得看的一本书,另外两本我感觉比较中规中矩,有时间或者二战想要体验不同老师的风格的小伙伴可以考虑。《基础660题》和《强化330题》是我觉得基础与强化阶段比较好的练习册,这两本书排版让人十分舒适,题目重视基础,答案解析也比较好,在B站上也有一些博主逐题的讲解,唯一的缺陷是概率论的题目太少了。《高分领跑计划高数十七堂课》有时间的话可以在冲刺阶段阅读,对于形成完整的高数知识体系有一定帮助。

其他的系列书籍还有很多,比如汤家凤老师的系列,李林老师的系列等,这些我几乎没有尝试过,这里也就不做评价了。

再说一说我所用到的模拟卷吧(按照推荐的程度)。

1. 李林老师的六套卷+四套卷:必须认真做,按照最终的考场标准来做(用答题卡)。这10套卷子是所有模拟卷中最接近真题难度的了,模拟考场的状态用李林老师的卷子准没错。

2. 张宇老师的八套卷+四套卷:这几套卷子的质量说不好,2022年的质量其实有些差,但是2023年的质量我觉得还是很不错的。张宇老师卷子的难度是要高于真题的,可以用来磨炼一下自己的心态。并且张宇老师卷子出的比较早,九月末就出八套卷了,可以提前做一做卷子。

3. 《金榜时代》的名校版六套卷+三套卷:一样是质量说不好,2022年的质量有些差,2023年的质量感觉还不错。这些卷子明显是不同老师出的,风格差异很大,大部分难度较低,但也有一两张难度很高。建议时间比较充裕并且想要体验不同老师出题风格的小伙伴尝试,而对于简单的试卷缩短做题时间即可。

4. 《李正元五套卷》(也是李正元400题):这本好像应该是出的最早的模拟卷,九月中旬就能买到。这里的每一套题题量都很大,并且由于这本的出版时间较早,往往都刚开始做模拟卷,所以会很吃力。如果是到了十月下旬才开始做模拟卷就不推荐这本了,而如果套卷开始的时间比较早的话可以考虑做一做。

5. 《李艳芳三套卷》:很难,题型怪,计算也很复杂,三个小时基本答不完,容易影响心态,不是很推荐。但是大佬还是可以尝试做一做的,成绩不错的话很能提升自信心,题目都搞透了的话会有很大收获,有一种“终于学到了新东西”的感觉。

除了上面的,还有就是《余丙森五套卷》、《合工大共创卷》和《合工大超越卷》,也都很不错,但我没有做完,这里就不评价了。

最后说一下关于真题的问题,两年的备考中我是都没有成套地去做数学真题的,主要的原因是我做的练习册比较多,这些练习册上基本已经把真题的各类题型囊括了,这时候再去逐套地做真题意义不大。如果有小伙伴要去做真题,也是很好的选择,但要注意的是:要重点关注你所做错的题目,因为做对的题目可能是因为你见过这类题型,最终考试的时候很可能不会再出现这类题型;但是做错的题目却应当提高警惕,看看是马虎还是某个知识点掌握的不好。

总结:数学这门科目必须给到足够的重视,数学学得好不仅这一门受益,同时也会辐射到专业课上(尤其是咱们的807信息技术基础综合,很需要数学能力)。对于数学成绩的提高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多思考,多做题;而对于最终考研成绩的提高我觉得还需要训练在各种恶劣条件下的解题能力。

4. 专业课(807——信息技术基础综合)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4 分享
评论 共1条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